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在《新闻战线》2025年2月(上)发表了一篇1万余字的长文改进文风,是新闻媒体的“常课”——光明日报改进文风的探索》。虽然很长,信息量很大,在公众号上阅读量达到了“10万+”。摘录部分如下:

图片

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资料图)党中央对宣传战线提出明确要求,即“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对此,我有一个体会:战场上“打胜仗”,需要好文风。舆论场上“打胜仗”,更需要好文风!翻开光明日报,你会发现,版面有着明显的“层次化”特征:篇幅上,既有三五百字的短新闻,也有2000字左右的中篇报道,还有万字深度报道;体裁上,既有消息、通讯、评论、深度调研报告,也有小说、诗歌、散文;内容上,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文章、观点争鸣,也有微观视角的现场新闻、实践案例……这套成体系的打法,我们将之比作“各类武器的系统化配置”。就这样,我们“长中短”有机结合,重武器、轻武器、常规武器一起发力,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无论是在版面形式上,还是内容表达上,光明日报都形成了层次化、规模化、体系化的特点,形成了“集团军”优势。

近年来,光明日报在“短新闻”上持续发力,在头版开设了“我在现场”“中国好手艺”“精心呵护城镇‘微细胞’”等栏目,力求用弥着温情、漾着烟火的可触、可感的身边事去折射天下大义、人间至理。也就是说,“用小角度讲大道理”,让作品触及读者心中最柔软的部位。在短新闻方面,这些年,光明日报的同志们逐步探索出三个写作原则——一是冗言务去,做到文章不写半句空。二是辞约意丰,以小切口彰显大主题。三是文短情长,牵百家情愫,抒人民心声。当然,光明日报并不反对长文章,尤其是要写重大的问题或重大的理论,那是非长不可的。总之,好的新闻报道,必须有机协调“长与短”“快与慢”“点与面”“深与浅”的辩证关系,切实做到大稿不空泛,小稿不单薄,宏大叙事不忘彰显一花一叶,微观视角也能折射时代大局。光明日报近些年的又一探索是,用妙故事化硬题目。编委会要求,无论写什么体裁的文章,不管是消息、通讯,还是言论,都要学会讲故事而不是空说教。因为听故事时,人们会支棱着耳朵;而听乏味的说教时,则会昏昏欲睡。当然,讲群众爱听的故事,并不意味着片面迎合群众,让“三观”跟着“五官”走,而是,既服务群众,又引导群众,以正确的观点、翔实的资讯、缜密的逻辑、优美的文字,去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我们总结出了写好故事的一些方法:写出好故事,首先要抓准“故事点”;写出好故事,要注重逻辑咬合;写出好故事,要精于细节刻画;写出好故事,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


枯燥乏味,盖因文章缺乏文化含量。经过近些年的探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稿件的文化丰富度,直接影响着它的新闻价值。增加新闻的文化含量,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资讯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在心底留下更深的烙印。譬如,在通讯报道方面,确立了 “五个法则”:以厚重的历史纹理、饱满的新闻含量、精美的散文笔法、独有的事实特质和强烈的现场代入感,提升新闻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引导力。改进文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躬身践行。我们把大兴调查研究作为改进文风的基石。尽管“走转改”一直在提倡,但“隔着玻璃看庄稼,围着桌子话桑麻”的现象并没有完全绝迹。脚上没有泥土,笔尖能有温度?一条真正的好新闻,不但能为受众提供资讯、引导舆论,还应该是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永不消逝的坐标。我总结出这么一句话:“写进历史的新闻,千秋不朽!”我们营造“敬惜文字”的良好氛围。


在新闻采写中,主创团队把反复打磨、精益求精作为工作的重要一环,但凡重头策划,每一篇文章必经“小屋磨稿”,力求每一个句读都经得起读者咂摸。经过苦心孤诣的磨稿训练,光明日报报道的精确度、精准度、精致度大幅提升。看似短小的一篇文章,每字每句都倾注着记者的殷殷心血。看似简单的一个创意,其表现形式可能只是一张图片、一段视频或是一条微博,但其背后的策划、制作、修订乃至发布时间的选择等,都经过了创作者反复推敲。“小屋磨稿”,让“敬惜文字”蔚然成风。改进文风必定成为新闻媒体的“常课”,它没有捷径,唯有靠“敬惜文字”的信念、“日拱一卒”的恒心和精雕细琢的韧劲,才能锻造更多“写进历史”的文字,才能铸就更多“千秋不朽”的华章。


光明日报创刊于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办,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思想文化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