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媒体是管死的懒死的吗?
申辛
在黑龙江参加行业活动,中国广告协会报刊分会会长梁勤俭颇有见地也不避直言,一些地方媒体是“管死的懒死的”。他说,很多传统媒体仍有其他媒体所望尘莫及的优势,如纸媒的刊号,在上面发表文章的慢读价值、存世价值和成果价值都不容小觑,可是,即使这种优势再特有再权威,但要是缺少了民意基础、缺少了民众爱看的内容和参与的热情,其生存及发展空间也难免不打折扣。笔者对此颇有同感,只觉得有话要说。
一是有些媒体不该“死”,更不该“死”得那么快。
这里说的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而是温水煮青蛙式地走下坡路,是其自身在经济上活得越来越艰难。就媒体和媒体人,社会不会让他“死”,其也会想尽办法使自己好好活着。
无疑,不同时代都需要媒体积极应变、与时俱进,如转型升级、优化理念,提供出符合需要,为大家欢迎、使各方受益的产品和服务,当下则更该强调移动优先,推陈出新,完成新旧体制和制度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并需要紧密结合实际,找到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还得在平稳、和谐和有序中进行。
现在不少地方媒体存在的问题,或是有点滞后于大势,如先期“舍不得”传统媒体和传统思维,尔后仓促调整,当在进程的某些环节上遇上不顺,则容易让本就来慢了的信心和劲头受挫;或是至今仍任思路、机制、人员等要素与现实脱节,如对上汇报、对外宣传、平时口称是一套,在内在“现代”管理上除了倾向老办法,更多则套用机关四平八稳的做法,表面看似公平,实质上有违人意,一些本来以绩效考核为主的单位自当无奈争得部分财政拨款后也多少回到“干差干好一个样”的老路。
就有一位自媒体大咖说,倘若哪家地方媒体让他们来经营,虽会动到拖后腿者的奶酪,给少数人带来阵痛,但一定能很快转变现状,且逐渐好过现在大多数的人家,至于所要坚持的正确舆论导向那是最基本的循守。
事实上,在面广量大的主流媒体中,也有一些正如他们自己所说、也为行业证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梁勤俭说,江苏的如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县市级的如浙江长兴县融媒体中心等就是不错的案例,得知道这些类型的单位并不个别。笔者也并非一次听介绍看介绍,他们的主要经验除了不断赶在时代潮头,随势转、谋策略、思忧患、创新路,求真务实,还有重要一条,是坚持以媒体的方法管媒体,坚持让懂新闻和经营的媒体人来唱主角。
近年来,笔者有意去到多种多级本与如纸质媒体有关的展会上“寻踪”,却多数会失望地感叹那些曾经活跃无限的同仁们的身影不见了;而近期在出差途中的机场、机上,也伤感于少了没了可供乘客挑选的如报纸等空中读物。
就在近日,还看到两条消息:一条说有数百上千家地方电视台在经济上面临“破产”边缘,另一条则说大名鼎鼎的广电集团也出现经营额下降盈利变亏员工拿低薪。而在前一年,有公开报道、笔者还有感而发“广电媒体竟成全国特困行业受照顾”。所有这些,自然引发大家诸多思虑,症结有受大环境影响,然作为媒体人难道不值得好好反省?那种“管死的懒死的”说法来自我们自己的责任究竟有多少?
二是以新媒体思维办媒,或使我们的情况好许多。
行业里也许都对新媒体发展施与宽容政策,主要表现在管理的约束会少一些。莫非这是社会及部分媒体的“被迫”之举。原因很明了:老媒体是独家经营,办好办差没比较,如报纸发行有政府支持,版面内容有多少人看,不好统计,广播电视的情况也差不多,最近有文章就说,一些县级电视台的节目几乎到了零收视程度。而那新媒体就不同了,大多数的点击率、转发量,以至评论、阅读等热度程度分分钟能让平台、让每个人看清楚。因而要求我们在办媒上不得不顾全到民众和市场,考虑其影响力和引导力。事实证明,只要不是“管”得太紧,须突出一个“太”字,主流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显示的活力就大,也因此在行业、在地方新媒体排行上,如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多数指标会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毕竟,主流媒体的资源、权威、人才等都占到了绝对优势。
这就使笔者想到文中本小标题的观点,说得再直接一些,也就是地方和媒体本不该对自己有那么多七限八限,不按规律把自己“管”得“压”得缺少余地,事实上办媒的大政方针也并无这样的要求。这里随便说两例。
如在一些媒体人理念中出现了“求稳求太平”思想,办纸媒是白纸黑字,办广播电视也是官方声音,“不招惹是非”便成了头等大事,宁愿没人看,也别闹出事情,特别是引发舆情。因而对一些应该有的舆论监督也是能避则避,如一些被纪检司法机关定性判决的案件,过去大多发了消息会再发通讯评论等,以儆效尤,可现在的普遍情况是,哪怕外地官媒、社会自媒体纷纷报道,本地主流媒体基本上是默不作声,或“遵命”地限发简短信息,不擅自发挥。个中缘由也许是本方范围就这么大,动辄会牵扯人情和纠葛;还有若如以前那样再作“深度报道”,弄不好其中的一词一句会被网络发酵,弄得不好收场。如此小心翼翼,长此以往,哪还有多少民众忠诚你的媒体、想看你的媒体?
还有,在不少地方媒体的从业人员中,外行当道、低端劳动者从业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外行当道体现在,非专业的纯粹行政官员被派到媒体,多年前被业内炒得火热的案例有如医院院长、殡仪馆馆长当了报社总编、社长,岂知办媒有术有门有高度;低端劳动者就业,指的是现在不少地方媒体无优越条件到市场上招用中高端人才,只能将就使用廉价的劳务派遣人员小才大用。若当这些人员成为各岗位的主体,又怎能谈得上实现媒体的高质量发展呢?就多次听到反映,有的记者干了十年八年,还没独立写过一篇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批评报道或新闻言论;也有从业者内心就抗拒“24小时记者”,强调按作息上下班,少了职业所需要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有种现实是,原本被人仰羡、连公务员也想转行过来的新闻职业,现今如有好一些的地方国企、民企招工,可能会出现媒体人结伴去应聘的怪现象。
三是媒体人懒得去写,民众也就懒得去看。
这句话同样是从梁勤俭口中听来的。按他的说法,无论到哪一天,报纸或广播电视都有其阅读群体,这个群体的大小,主要看媒体和媒体人能不能按他们的要求源源不断供应好的产品。梁会长认为,数字媒体一时替代不了纸质媒体,在很多发达国家,报纸经营的市场份额虽也在慢慢萎缩,但显然没有我国一些媒体“那么快”,这些国家城市中的报刊亭依然布在街头。
媒体人都爱讲“内容为王”,可仔细衡量,我们又有多少媒体,又有多少内容生产者,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其为“王”的内容,包括新闻、包括广告、也包括与之相关的服务等等。从行业报告看,这些年,全国全社会媒体的总阅读量、总经营额仍处在增长状态,只是本属于主流媒体的那部分被别的媒体给不停瓜分了。
民众和客户喜欢什么样的媒体?按当下行业流行的说法,在坚持政治家办媒的同时,得实实在在做个服务供应商,不当无冕之王,也不让自己安躺在“体制内”。为什么我们要建报业、广电、融媒集团?不能光把它当作挂出去的牌子、增任几个领导职务那么形式和简单,而要从实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服务平台、管理体系、实干团队和赢利模式。要把上级政策和媒体发展要素的利好及功能充分发挥好,要把不相适应的制度细节改革调整好,要把看似多余的新老员工合理利用好。要通过自身努力,赢得政府和财政支持,赢得独有和优质服务得到的理想收益,确保媒体高效率高质量运行,确保媒体有良好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形象,也确保员工有与其付出相匹配的体面收入及福利。
“内容为王”对媒体来说,无疑是服务的核心。新媒体有新媒体的活法,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该有自己的活法,决不能在媒体进化中、在媒体融合中使之成为新媒体的附属品;我们不能手足无措地眼看着其与受众与群众渐行渐远而退而求其次,仅仅将其看作为党为政府服务的纯公益平台。对媒体而言,党性和人民性永远是一致的。地方报纸是办给领导、老人和作者看等悲观论调该休矣。
不少业内老新闻工作者提出,现在如地方报纸上,那些贴心为老百姓服务也有利于媒体发展的内容变得少了。如反映群众心声的“市民广场”;如针砭时弊,揭露问题,鞭挞臭恶的批评报道;如有现象找原因给对策,有篇幅和深度的原创作品;如平台特征鲜明,经精心组织策划,增彩到媒体的创新案例等等。并提出:即使有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在做示范,也有同级的先进典型被立为标杆,却也未足于改变一些基层媒体的思维习惯及模式,也未能让一些媒体的综合实力“止跌回稳”,里边多数人还把传统媒体影响力特别是经营能力的削弱归咎于大势所趋。
自然了,本来在竞争、融合中不乏固有优势的传统媒体,却被一些业内人视作为过时货、旧东西,给看扁,而在主客观上太过依重新媒体及媒体外经营,并过于用这些经营来统帅,从而使传统媒体在阅读时效、成本、互动等方面的劣势无限放大,这样又有多少人在有众多媒体可选择的前提下还对老媒体情有独钟、不离不弃呢?(来源:海门记协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