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自主创新、中国速度……

这些项目标签,无一例外满足着记者初遇一个好选题时,所期待的难度、高度和温度,我和同事倍感兴奋的同时,也意识到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考验。

全媒记者炼成记 | 于洪流中,不满足于简单

作者:中国海洋石油报 要雪峥

2019年夏天,我从新闻院校毕业,入职中国海洋石油报社成为一名海洋石油工业的记录者,现在是报社全媒协调部的一名融媒体记者。

作为“90后”,我出生、成长在“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的时代,广播电视是当仁不让的主流媒体;上大学时,新媒体方兴未艾,我们接受传统采写编评的新闻学教育的同时,已经深刻体会到知识更新和经验迭代之快;工作后,人工智能悄然替代着一些行业的工作技能,智能化的成果开发为我们的职场增加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和众多同行前辈比起来,四年的工作时间恐难经多见广,但也足以在我的融媒体记者生涯中刻下难忘的瞬间、收获珍贵的体悟——作为记者,身处时代发展和媒介技术迭代的洪流中,我们不愿也不能再满足于简单的一次稿件生产分发,而是要未雨绸缪,培育人工智能所不能取代的人类的能力。

2021年5月,要雪峥在“渤海7号”钻井平台转型改造现场采访。

这种能力和角色的升级转型,于我而言主要是在重大主题报道的过程中长期习得、逐渐长进的。

2020年8月开始,入职刚满一年的我作为前方报道主力之一,开始跟踪报道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的建设过程,这一跟,就是三年。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距离海南岛150公里,平均作业水深超过1500米,投产后每年可为粤港琼等地稳定供气30亿立方米。

2021年6月25日,南海西部海域,要雪峥在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投产现场采访拍摄。

为了开采这一超深水大气田,中国海洋石油的建设者们七年磨一剑,历经勘探、开发、设计、建造,在气田所在的南海海域打造了一座水上水下功能完备的钢铁浮城——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

大国重器、自主创新、中国速度……这些项目标签,无一例外满足着记者初遇一个好选题时所期待的难度、高度和温度,我和同事倍感兴奋的同时,也意识到这是一次充满挑战的考验。

2020年夏,要雪峥在深圳采访我国南海东部海域首个油田惠州21-1油田投产30年的故事。

时间战线长、地点涉及海陆各地、项目建设者构成多元……我们深知,要想报道好“深海一号”这张“海油名片”,必须运用全程、全员、全息、全效的思维,下一盘“深海一号”全媒体报道的大棋。

全程媒体——我们尽可能早地“介入”项目现场,重大节点不缺位、日常报道不断线。从第一口探井下钻到今天气田安全生产600多天,报社组建了一支核心报道团队,持续7年,辗转北京、青岛、烟台、深圳、海口和南海西部陵水海域等多地,积累了超过1000个G的影像素材,并采访了600多名直接或间接参与气田项目建设的海油人。

全员媒体——我们尽可能多地拉人,发挥行业媒体特色,把实时新闻做深。通过依托中国海油系统内的新闻宣传通联力量,报社记者和属地通讯员合力协作,突出行业媒体的专业深度,与外部媒体报道打出差异化。

全息媒体——我们尽可能丰富地呈现,把大新闻做精。消息、特稿、图片、视频、航拍、科普、Vlog、新媒体,我们通过多种媒介形式从不同侧面把重大新闻讲给外界观众。2021年6月25日“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当天,中国海洋石油报社的前后方记者累计生产33条原创内容,全网17个平台共发布89条原创融媒体产品,全网点击量超330万。

全效媒体——我们尽可能入戏地报道,用心用情陪伴大项目成长。通过创新形式,提高传播效率,通过选树基层典型,提炼精神内核,紧跟主流形势,将企业大事融入国家叙事。

3年过去,当初和我们一起在海上“摸爬滚打”的一线同事已经在各自的岗位发光发亮,通过项目锻炼收获长足发展,不少人成为所在领域的技术专家、榜样模范,时不时就收到他们获得“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的好消息。

而我自己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记者,成长为在《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在B站发布Vlog视频、在公众号运营新媒体栏目的全媒体记者。这种和采访对象一起成长、收获友谊、登峰相见的感觉,是身为记者莫大的幸福。

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这不仅是属于视频连线现场的青年人的故事,也是全体海油人持续8年之久的深海逐梦。在这段漫长的故事里,有成长、有迂回、有冷酷、有温情,更有个体响应时代召唤的同心同向、勇毅前行。

今天,媒体是扁平的、内容是碎片的、受众是集群的、传播是“微的”。我所在的全媒协调部在3年间,从早期主要从事影像报道的业务部门(影像部),一步步发展到今天“文字+影像”的融合采编团队,并搭建起采写编评管全流程、多平台共建的融媒体矩阵,充分发挥 “专、融、活”的特点在内容、效率和机制上推动创新。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而我和我们的发展,只是中国海洋石油报社近年来锤炼过硬新闻宣传队伍的一个小小缩影,越来越多和我一样的小伙伴成长为提笔能写、对镜能播、扛机能拍的“六边形”全媒体记者。

来源:中国记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