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 书籍是既往知识,生活是百科全书

——访中国记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高级编辑顾勇华

中国新闻培训网的国昌老师吩咐我说说“记者与读书”,十分惭愧,功力不达,更谈不上建议年轻记者怎样读书。前几天,广西崇左一位媒体领导问我能不能开个书单,我想了一阵说:“读些科技类书吧!”书单不是谁都有能力开,为记者开书单尤其难。所以,我今天愿意交流,不是谈“经验”,而是说教训,如果能帮助年轻同行少走弯路,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问:请您谈谈读书与记者的关系如何?

顾勇华:

一位称职的记者,善于阅读是一种基础业务素养。我说的阅读,不限于读文字书刊,还包括读艺术(艺术领域门类众多,选最有兴趣的阅读会更有收获);还要读实物,读事件,读景,读人,丰富阅历。当然,今天谈论的主要是读文字书刊。而且要特别说明:习主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著述更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这是一个专门的论题,不是通常意义的“读书”能涵盖的。

任何书籍,都是既往知识。哪怕不断修改补充,也是既往知识。阅读既往知识的意义,是发挥一种综合作用。我之所以建议读些科技书籍,首先是文科类有用的图书,大学之前都读过了。新书当中有用的不太多。其次,是科技书籍对文科背景的记者来说常常因为看不懂而阅读的兴趣比较小,然而,如果科技素养欠缺,想有“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都是问题。正因为如此,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开始配科技副校长和专门教师。近日网络热传的“大国工匠”栏目把紧急制动红色按钮的功能说错了,还把电烙铁拿错了,都是基础的科技知识一片空白所致。

一般说来,全能记者是天才,像邓拓这样的天才,不会太多。多数记者有侧重报道的领域。而对这些领域,除了读知识,还要读法规。不少记者,动笔就是法规漏洞。

我国新闻管理中有一项制度性设计,叫新闻阅评,这个阅读非常重要。如果不知道知人家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创新就无从谈起。看不出见报文字的问题,自己就容易犯同样的毛病。

读书不足,对记者有什么影响呢?这是一个都知道有影响却少有人说得清楚的问题。前几天,有位高中生问我,说是网上看到一篇新闻报道,大家一片叫好,可是这位学生总觉得哪里有些问题,感觉是一件拍脑袋决策的事情,问我怎么看?

我看这篇报道,这是一篇报纸消息:

引题:“禁砂”三年,黄河下游最大湖泊东平湖生态效应显现主题:舍弃八亿收入,换来鸥翔水美我看后觉得这位高中生的眼光不俗。东平湖论大小在山东省位列第二,而其鱼类和水生植物居全国淡水湖首位。所以,仅从标题看就有几个问题显示了作者知识不足。山东省有一个《湖泊保护条例》,东平湖是被保护对象。因此,标题应为“依法‘禁砂’三年”,不依法就会有违法风险;还有,就是标题可以看黄河与东平湖没有关系,所以应当是“黄河下游最大分洪……”再有,大标题(主题)“舍弃八亿收入”的主体是政府,跟群众有什么关系呢?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更美好。如果不是这样,所谓保护就是容易成为一种政绩表达,有流于形式主义的风险。“换来鸥翔水美”有逻辑瑕疵,应为“水美鸥翔”。可见,读书不足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是整体判断力会受到影响。

问:在您的编采工作中,读书有多大作用?

顾勇华:

这个问题我回答不好。因为我真的说不上来读了哪本书,结果发挥了重大作用。我觉得,如果说自己写的报道有哪些方面得益于读书,准确地说是得益于上面说到的读书加上读事件,读景,读人,等等。2004年,我和人民日报记者李泓冰为《经典中国》写的开篇,采访报道了上海一大会址及其周边的新天地,报道标题是《今日辉煌从这里开始》,这个标题在十九大中央领导到一大会址重温入党誓词时还被引用。再有就是我国设立植树节那年,我在李仁臣老师指导下写的报道《军民协力植树种花,首都春光倍加明媚》受到好评,此后年年植树节,少见更出色的报道。那年,我还写了一篇170字的消息《首都新添60万平米绿地毯》,被新闻前辈纪希晨著文从新闻文体改革角度予好评。

说到此,我觉得我从“读人”中收获更大。我的导师钱湜辛,人民日报评论部不停对我悉心指导的有范荣康、李仁臣、毕传永、王永安、周修强、刘国昌等,还有在同一支部的王若水等多位老师指教,我只习得皮毛已经大大受用。

读事,则是我在西藏洞朗一线守边多年,经历过孟加拉国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从那时起,就开始学习为报纸电台写新闻稿,阅历对写作的意义不可替代。

问:您侧重于读哪些方面的书?

顾勇华:

我老家有位堂叔,读书时有一种教材叫《文学》。文化大革命中,我把这套教材翻了很多遍。我觉得文史知识当然懂得越多越好,如果时间有限,好好念个高中也就不错了。记者编辑的语文能力,高中生就可当大用。

到了大学,我是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课代表,开始接触经典新闻理论,以后读研究生又接触到西方新闻理论。新闻基础理论是要学习的重要内容。

但是,我认为我们虽然是编辑记者,《资本论》却不能不读。可惜我不懂德文,读不深。《资本论》原文是部分德文部分英文,都是极精美的文字,外语不精通还真不行。不过,这部世界公认的理论高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占有极重要地位的经济著作,对我们来说重要性难以形容。比如,淄博烧烤从火爆到趋缓,不懂经济的编辑记者只会抽风,懂经济了才知道这是规律。

问:您对现在年轻媒体人有何希望和建议?

顾勇华:

读书不能怕麻烦,除了中宣部专门组织的文章,一定要远离“解读”,踏踏实实读原文。我看有些“解读”文章是浅层化的解读加上口号化的表态,连话语都没有转换过来。在我看来,又不是文化水平不够读不懂,拿着“解读”不放就是偷懒。

读书的长远目的是积累,眼前目的是为了思考。当今,对网络媒体的使用要下功夫,“用得好是真本事”。前不久,我参加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联合打造第二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CMG Forum)分论坛“全球变局下的媒体责任” 活动项目,该分论坛旨在为新老媒体融合发展、引领行业潮流及国家战略发展提供思想资源与创新支撑。我的发言讲了几个问题。要点一是我们离“用得好”距离还不小,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媒体的引领力有限;二是现状,主流媒体却被自媒体引领了;三是形式上对算力掌握有限,而做看不见的宣传基本不会;四是内容大成问题;五是缺少理论支持。相关书籍不能不读,加上科技、经济内容的书刊和事件,要加大阅读力度。

个人简介

顾勇华,中国记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政研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特聘研究员;中宣部、教育部“千人计划”业界专家,教育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创新实践研究首席专家。学术特色:致力于新闻舆论学界与业界的互联互通研究。